清朝的中国,虽然国力不甚强盛,但还是继承了大国面子工程,对外展示的是一派泱泱大国的气派。不管是不是囊中羞涩,清朝也继承了明朝的“壕”,动辄对来上贡的小国“一掷千金”,于是世界对中国一片叫好。起先不承认清朝统治的,后来也都真心归附清朝。 一个支持率不高的政权,一旦上位,第一件事不是安抚国民,而是对外刷存在,如果世界都认可了,名气打出去了,国内的民心自然也就安定了,这也是统治者的“统治观”。清朝的治国思想还是比较先进的,既沿袭了汉王朝的天下观,也沿袭了明朝的天下观,怎么说呢? 汉王朝不屑于西方国家,认为那是蛮夷,不知道教化,以武力抗击漠北的政权,对外夷的归附采取怀柔政策,同时又加强防范。 明朝是以天朝上邦为主的中原核心朝贡体系,让外夷定期上贡,不要以为这只是个面子工程,其实是有深刻的治理国家的策略在里面的。雍正曾经说过:“凡臣服之邦皆隶版籍。”也就是说,清朝皇帝认为外夷都是奴隶。 说白了,这跟殖民地是一回事,只不过清政府采取的方法被世界称为“更文明”罢了。帝国主义是武力臣服,建立殖民地,这不也是“奴役”他们吗?但中国可是给钱的,这是重要问题。 作为“天朝大国”,中国统治者更愿意表现出大度,体现自己的富有,归根到底就是为了面子。这点跟西方殖民思想有很大不同,西方为了钱,连底线也不要了,赤裸裸的剥削压迫,而被统治地区实际上被帝国主义控制,经济上、政治上都没有话语权。 这跟中国的宗藩制度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宗藩制度很潇洒,几乎是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了,那时的青铜铭文上记录着“属邦”,汉朝为了避刘邦的字,改为“属国”。 作为宗主国的中国统治者,是以一种"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主义态度对待外国的。 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与大度,本着“薄来厚往”的态度,给予朝贡者大量赏赐,所以这些国家很愿意跪拜中国。来得时候是万元户,走得时候身价百万,谁不愿意来啊? 清朝鼎盛时期有二十二个藩属国经常来朝贡,苏禄、博罗尔、玛尔噶朗、坎巨提、安集延、那木干,包括海外的兰芳共和国,华人建立的国家。 我们注意到,这里有一些国家是很陌生的,比如坎巨提,坎巨提是清朝的外藩,与克什米尔比邻而居,他的重要的战略关系让英国、俄国、中国都在争夺它,中国的做法是藩属国,以影响力渗透,英国武力拿下,直接发展成殖民地。 光绪十七年,光绪下令在坎巨提北面筑蒲昌城,南面设屯防局,组织百姓迁移过去进行开发,这里也是中国的领地。 清朝末年,由于中国的衰落,很多藩属国都离开了中国,投入英国、法国的怀抱,实际上也是迫于无奈,英法对他们进行殖民压迫,而中国又不能保护它们,所以中国接二连三失去了藩属国,有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 坎巨提是中国的领地,却被英国占据,从那时起坎巨提就跟中国脱离了关系,但他们一心向往中国,有一颗“中国心”。 坎巨提的位置特别重要,通过科里克山口联接阿富汗和中国,向北可到达新疆,向南又是兴都库什山到印度的门户,这样的地方,英国怎能不觊觎? 坎巨提被英国吞没后,也一直坚持自己是中国的藩属国,对中国不离不弃,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在中国二十多个藩属国里,只有坎巨提做到不离不弃,无条件支持中国。 英国控制印度后,对其实行殖民抢夺,建立东印度公司大量捞钱,过度开采印度的天然资源,将印度的油水榨干。不过由于英国面临的反抗太激烈,加上国内外的矛盾,一度力不从心。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们的不断反抗下,英国控制的英属解体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坎巨提归巴方管。 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铁哥们,一直对中国有情有义,曾经属于中国的坎巨提融入巴基斯坦的大家庭后,对中国的感情可以尽情宣泄,也不用担心印度或者英国。 如今坎巨提人们的生活还是不错的,提到中国,坎巨提领导人坦白地说:“我们曾是中国的臣民,只认中国,不承认其他统治者”。 坎巨提人说:“看到中国人就像看到老家,欢迎中国人来做客。” 曾经的坎巨提,现在的罕萨。 即以前所谓的坎巨提地区,又名洪扎 Hunza (Urdu: ????) 。在中国史书还有许多别名,如棍杂、乾竺特等。 在新疆喀什(KASHGAR)的西南面,其首府以前名“巴勒提特(Baltit )”,现名“卡里马巴德Baltit (Karimabad).”。该城镇位于罕萨河右岸,是当地的贸易中心。沿罕萨河谷经喀喇昆仑高速公路( Karakoram Highway ,or KKH)在红其拉甫山口进入新疆,也可以在明铁盖山口到新疆。往南经吉尔吉特市,沿印度河谷抵伊斯兰堡。 罕萨原本为一个存在上千年的小山帮,于乾隆26年归附清而成为外藩。1878年,当新疆收复后,罕萨王俄则项立即遣使通好。 1891年12月英国乘罕萨内乱进兵占领,罕萨首领携数百人逃到中国卡伦附近,要求清政府出兵保护。1892年4、5月中英双方就原则问题达成协议,中国仍对罕萨保有宗主权,中英双方派员“共同会立”罕萨新米尔。由于英国殖民者的控制,此后沦为臣属克什米尔的山帮,虽然名义上中国仍然拥有宗主权。1947年印巴分治成为巴属克什米尔的一部分,但仍然保持自治,由罕萨王管理。1974年巴政府解散山帮,置于北部地区政府管理。 概况 罕萨又被称为洪扎,原为土邦王国,有900多年历史,位于中国新疆喀什西南面,吉尔吉特市的东北部,罕萨河右岸。 罕萨海拔约2400米,拥有居民6万多人,这里地势高峻,冰川密布,高山积雪融化汇成罕萨河,向西南流入吉尔吉特河。著名的中巴友谊公路即由此通过。 罕萨的人口主要分布于罕萨河中下游两岸台地,尤以中游台地为多。罕萨首府卡里姆阿巴德亦位于此。该城镇位于罕萨河右岸,是当地的贸易中心。沿罕萨河谷经喀喇昆仑高速公路在红其拉甫山口进入中国新疆。罕萨的土邦制度于1974年由巴基斯坦政府下令废除。 罕萨风光优美,一年四季风景美不胜收,再加上民情淳朴,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世外桃源。在罕萨可欣赏海拔7800米的拉卡波希雪峰的雄姿,还可以参观罕萨王的旧王宫,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罕萨堪称全巴基斯坦最美丽的地方,也被称为巴基斯坦的“香格里拉”。 罕萨: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这是我国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理想和追求,鉴于此,这位大诗人妙笔生花,为我们描绘了“桃花源”迷人的景色。千百年来,这一“世外桃源”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又为多少人所梦想、所追求。然而,在距离我国新疆仅30余公里的罕萨,就宛如童话世界中的“世外桃源”。 曾经的坎巨提,现在的罕萨 罕萨(Hunza)是一处被喜马拉雅山包围的地方,位于海拔2438米的山区,包容在崇山峻岭之中,长161公里,宽5公里,有居民4.5万人。这里风景如画,恬静如诗,人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自给自足,与世无争,鸡犬之声相闻而各家各户长相往来。当地人几乎从不患病,六七十岁根本不叫老人,八九十岁仍在地里劳作,健康地活过一百岁在这里并不算什么稀罕事。 在喀喇昆仑公路开通前,这里是罕萨王统治的独立王国,只有绝壁上的数条小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当第一批游客看见背衬乌尔塔雪峰(ULTA,7388米)的巴尔提特古堡(BALTITFORT)时,已经是1986年的事了。当年的罕萨王国只有两万多人,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和习俗,人类学家至今没有搞清楚罕萨人的祖先究竟来自何方?只有偶然出现的沙色头发和蓝色眼睛,暗示着古老的传说:罕萨人源自亚力山大大帝的士兵。 罕萨一年四季都美不胜收,尤其是冬天,那种细雪落地有声的宁静、那种山山尽白的洁净、那种天与地失去边界而视野可以伸展至无穷无尽的开阔壮丽、那种人迹灭绝而近乎弹境的超凡绝俗,都使这儿的冬天充满了无可抵挡的魅力。 在罕萨,根本不必刻意安排什么旅游节日,只要准备一份悠闲的心情,在山路上随意溜达,便能被那好似陈年醇酒一般的美景醉得脚步踉跄。兴致起时,可雇辆吉普车,去看冰川、冰河,结果呢,还没抵达,便被沿途一个个出其不意地撞进眼眸和心坎的美景弄得心猿意马,魂飞魄散,正是“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放”! 曾经的坎巨提,现在的罕萨。 - 寒日 - 心情 由于土壤肥沃、雨水纯净,不论什么水果,都长得很好,罕萨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果天堂”,许多旅社都以水果命名,比如:樱桃旅馆、桑葚旅店等等。 在诸种水果中,杏子是罕萨人的最爱。他们以慧心巧思,充分地利用杏子制造成多样化的食品,包括:杏子果酱、杏子果脯、杏子饼、杏子汁、杏子干等等。更绝的是,罕萨人还将果核内的果仁磨成杏子油,用以烹饪。 在罕萨的餐馆里,还有“杏子汤”这道菜,新鲜的杏子和撕成碎块的巴基斯坦面包在咸咸的汤水里载浮载沉,味道十分怪异。比杏子汤更难吃的,是杏子干,又硬又干。当然,这种杏子干不能直接用嘴咬,而要在嘴里含着。含在嘴里,用唾液来软化它,它一旦软化,则香味四溢,满口生津。 罕萨:世界五大长寿乡之一 罕萨(HUNZA)指的是横切喀喇昆仑山主脉的罕萨河谷,不过有时也被旅行者用来特指卡里玛巴德和附近地区。在喀喇昆仑公路开通前,这里是罕萨王统治的独立王国,只有绝壁上的数条小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当第一批游客看见背衬乌尔塔雪峰(ULTA,7388米)的巴尔提特古堡(BALTIT FORT)时,已经是1986年的事了。当年的罕萨王国只有两万多人,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和习俗,人类学家至今没有搞清楚罕萨人的祖先究竟来自何方?只有偶然出现的沙色头发和蓝色眼睛,暗示着古老的传说:罕萨人源自亚力山大大帝的士兵。 千多年前罕萨人已经在这片与世隔绝的河谷里耕种,层层梯田从罕萨河岸直上山腰,那里水道引来乌尔塔冰川融水,灌溉着梯田里的各种果树。每年四月,杏花开满山谷,如轻雪撒落;六月,浓荫遍地,屋顶上大箩小蓝晒满紫的桑葚、黄的杏肉;十月,苹果挂满枝头,任路人采摘,而树叶在秋日中渐渐转金红;十二月,村民围坐在自家铺满地毯的主屋里,烤火煮茶吃干果,看窗外白雪飘落。罕萨的生活简单、宁静、悠闲,罕萨人看不到世人嫉妒的眼光,他们的地平线上雪峰环绕。 另一个让罕萨声名远扬的是罕萨人异乎寻常的长寿。做为世界五大高寿地区之一,罕萨百岁老人为数众多。就是一般老人也不能小看,曾在山上徒步,看人背着大捆柴草健步如飞,一问已经八十多了;曾在千年古村甘纳希(GANESH)里,和晒太阳的老人聊天,鹤发童颜,怎么也不象过了九十。更多的人则早已忘了岁月和年龄。记得古堡里的导游曾指着一张登在《美国国家地理》上的罕萨女寿星照片,问是否注意到她的白发用汉那叶(HENNA)染过。当地习俗,老人用汉那叶染须染发,表示自己想娶想嫁。拍照时女寿星已经112岁了,微笑中还有少女的纯真。 有人喜欢拿着书寻找香格里拉,他们指责罕萨没有书中的藏族寺庙。他们不知道,淑女指峰(BUBULIMATING, 6000米)上有格萨尔王和他的罕萨王妃的传奇,罕萨河边岩石上也看得见吐蕃王朝的踪迹。无论怎么说,电影《消失的地平线》就是在罕萨拍的,不同的是电影拍完,地平线上依然雪峰耀眼,罕萨依然宁静如世外桃源。 在罕萨的三天里,面对金字塔形的雪峰和巍峨古堡,我为自己的未来作出了决定。也许还会有困惑、犹疑和痛苦,但我知道不用再去寻找虚幻的天堂,罕萨从没消失过的地平线,能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香格里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