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逐渐渗透到全球近四成的工作岗位,有些岗位会被它取代,有些则会因它而得到提升。如何为了最大化AI的潜力?澳大利亚的优势与短板在哪里?
一场可能激发生产力、推动全球增长并提高世界各地收入的技术革命正悄然到来。
然而,这场革命也可能导致工作岗位减少,加剧社会不平等。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全球关注,人们既感到兴奋也感到担忧。
全球四成工作岗位将受到AI冲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今年1月公布的一项分析中,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全球劳动力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尽管许多研究都预测了人工智能将取代部分工作岗位,但在很多情况下,人工智能更可能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该分析就涵盖了这两方面的考量。
分析结果令人震惊:全球近40%的就业岗位都将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而在发达经济体中,更是约有60%的工作岗位可能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
过去,自动化和信息技术主要影响的是常规性任务,但人工智能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还能对高技能岗位产生影响。
因此,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相比,发达经济体在面临更大的人工智能风险的同时,也拥有更多的机会来利用其带来的好处。
相比之下,在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预计受人工智能影响的岗位比例分别为40%和26%。
这些数据表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短期内受到的人工智能冲击可能会较小。
然而,这些国家中的许多都缺乏利用人工智能优势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熟练劳动力,这增加了技术长期加剧国家间不平等的风险。
澳大利亚情况如何?
在AI技术应用领域,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工业人工智能研创中心主管、澳大利亚人工智能委员会秘书长宋正(Andy Song)副教授表示,他目前的工作重点正在于推动AI技术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与生产力。
对于AI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宋副教授认为,澳大利亚在这一方面可能“确实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国家”。
首先,澳大利亚的人工成本在发达国家中位列前茅。
因此,当AI能够有效替代人工时,对于企业来说,这无疑将大幅提升其投入产出比,实现更为优化的运营效率。
其次,澳洲企业普遍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而非过剩。
加之澳洲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因此对于自动化技术,尤其是AI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
宋副教授进一步指出,在澳大利亚,企业更倾向于利用AI等自动化技术来替代传统的人力劳动。
这与一些人口密集的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在引入AI技术时可能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人力资源过剩问题。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澳大利亚确实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接纳和应用AI技术,从而助力企业实现更为高效和节约的运营。
他说:“所以我就说澳大利亚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一个国家,而且可以有更好的环境去拥抱AI,让AI能够融入企业当中,为企业(达成)我们叫‘降本增效’。”
AI或将成为移民推动的劳动力市场的噩梦
不过,也有专家对澳大利亚的AI使用心怀忧虑。
美邦首席策略师、知名经济评论员大卫·卢埃林-史密斯(David Llewellyn-Smith)就撰文表示,在工作任务中应用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生产率的提升,但关键在于区分工作任务和就业机会。
“虽然新闻经常报道人工智能导致的大规模失业,但目前发达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实际上超过了供应。”
“部分原因是周期性的……从人口结构层面来看,除非移民率能像2023年那样显著提升,否则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潜在劳动力数量似乎都将下降。”他指出,人口老龄化与人工智能的崛起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然而,当人工智能在移民推动的劳动力市场扩张背景下发展时,情况便变得复杂起来。
若人工智能在外国劳动力持续供应的冲击下,对就业市场产生净负面影响,其分配效应将是灾难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利益将不成比例地流向资本方,而随着失业率的攀升,工资增长将面临愈发严峻的挑战。
大卫·卢埃林-史密斯说:“如果政府为了弥补国内需求和房价的窟窿而进一步增加移民,就像现在这样做,那么人工智能就会成为劳动力的噩梦。”
此外,自动驾驶汽车和卡车的逐渐普及,将在更长远的时间框架内取代零工经济中的大量岗位,这可能会导致由移民驱动的劳动力市场增长模式走向崩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工智能可能会加剧整体的社会不平等。
因此,该组织呼吁各国政府着手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网络,并为弱势工人提供再培训计划,以确保人工智能的转型过程更具包容性、保护人们的生计并遏制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如何理性看待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
ChatGPT的火爆再度引发关于人类某些行业将被机器人取代的话题,RMIT的宋正副教授说:“因为人工智能的冲击,我们就想想,到这个世界上来,真的是为了‘有用’吗?如果说我们‘有用’,那么也就说我们对其他人有使用的价值,但作为人来说,他的价值不在于此。”
短短数月间,ChatGPT所引发的话题之热、之广已无需赘述,它也被实际应用到诸多行业的日常工作中,由此又生发哪些行业即将被人工智能取而代之的经典话题。
澳大利亚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宋正(Andy Song)对SBS中文普通话节目表示,随着技术发展,社会一定会转型,一些工作可能被压缩或彻底消失,但关于人类与机器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却并不能简单地一言蔽之。
身为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工业人工智能研创中心(CIAIRI)主管、澳大利亚人工智能委员会秘书长,宋正表示,从非常简单的人机对话到现在万众瞩目的ChatGPT,十余年来一直都保持着关注。
他个人的ChatGPT使用感受是“并非完美”而“应答机制做得不错”。比如关于李白姓李还是白的问题,面对有意的“误导”,ChatGPT根据数据库依然能给出姓李这一正确答案,而关于2022年世界杯期间的关键词“撒盐哥”,ChatGPT则只能“坦诚回答”:不知道。
宋正表示:“ChatGPT的数据基本是2021年之前的,问它新的信息它就不知道”,“它的应答机制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确实是有一些逻辑或规则应用在里面。”
他补充说:“总体来说,(ChatGPT)基本上是个应答机,如果有一个问题,它会在问答库中寻找相应的答案……ChatGPT用了很多新的技术,比如答案并非简单地从机器问答库中调出来,而是自己会去生成,GPT的G就是generative。它生成时使用了人工智能的新技术——GAN,发展了没有多少年,比较新。”
GAN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的缩写,译为生成式对抗网络,它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
宋正认为ChatGPT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突破”在于:“当它产生话语时,会去跟与现在的语言作比对,生成的语言尽量地接近人类的语言,产生的对话比较有亲切感。”
“里面采集了大量语言的关键字或字段,又有大量人力对这些模型的应答过程做调整,使它的言语、对话不断在进步。”
它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改进的过程,实际上谁在帮它改进呢?说到底,还是人类。
ChatGPT横空出世后,关于哪些行业将被取而代之的话题重被热议——伴随技术的发展,人类所从事的某些岗位被取代的恐惧和讨论从来就不是新闻。
宋正认为:“有些工作一定会面临这样的问题,量被压缩或彻底没有需求了,那么,社会怎么样去转型、怎么样拥抱技术的发展,需要从社会学或社会架构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他认为其中应当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政府或一些大机构的宏观设计,以便更好地引导社会转型。
他举例说,正如随着技术发展无人再跟汽车赛跑、无人再与电动机比力气,如今,“从某个问题上来说,机器的计算能力要比人强得多”。
而随着人类的使用价值逐步被机器取代,人类能提供的价值就越来越少,这正是对未来产生不确定的恐惧感的源头。
因为人工智能的冲击,我们就想想,到这个世界上来,真的是为了‘有用’吗?如果说我们‘有用’,那么也就说我们对其他人有使用的价值,但作为人来说,他的价值不在于此。
“人如何去定位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只是社会中的机器、去工作,所以得到回报呢?还是说,因为我是人,所以我就有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权利?”
他说:“人至少要对自己有比较准确的、合适未来科技社会的定位,要不然就容易迷失。”
他呼吁人们用更加理性的态度去了解、接受技术的变革。
就此,我们也向ChatGPT提出了问题——无论您是否认同,这一回答至少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
|